专栏首页|返回首页 欢迎来到 张家港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2022课改展示月”专栏

许华红(福前实验小学)-数学:《从条件想起》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2-25 16:26:02 浏览次数: 【字体:

f0612d78861e481696c490bedc85bb55.png

简介:

许华红,张家港市福前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获苏州市小学第十届教坛新秀“双十佳”、“苏州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等称号参与、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十四五规划课题等课题研究。在省级以上教育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参加各级各类评优课、公开课、讲座等五十余次。

点评:

聚焦学科本质      促进素养提升

张家港市梁丰小学    陈惠芳

行走在浅冬的风景中,看一片片芦花飞舞,听一枚枚树叶飘落。在滴滴答答的节奏里,感受时光静静流淌的声音,追寻着教育的意义,守望着教育的幸福。

今天,我们相聚在美丽的暨阳实验小学城中校区,开启第二十四届课改展示活动,刚才为我们作精彩展示的两位老师,是来自市教师发展中心的徐春芳老师和市福前实验小学的许华红校长。刚才的精彩分享,相信大家都收获满满。下面,我结合2022年版数学课课标的学习,与大家一起来作个交流。我汇报的题目是《聚焦学科本质  促进素养提升》。

一、核心素养导向 落实立德树人

 2022年4月21日上午10时,教育部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情况,同时正式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16门学科的新课标。

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不再提学科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而是从党的教育方针→三维目标→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升。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高度、深度和内涵的提升,是学科教育对人的真正的回归。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二、教材关于“解决问题策略”的 编排特点?

1.苏教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内容编排

2.现行教材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内容编排特点

(1)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融合在四则计算教学过程中

(2)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以基本策略的教学为编排线索

从三年级开始,教材一般按照“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回顾反思”四个板块呈现例题。

(3)精心安排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教学

3.小学阶段“分数的意义”编排有何特点?

(1)分数的意义

(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五年级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在分数的意义学习之后。三年级学习一个图形,一个物体它的1/4,,然后“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的1/4”,包括一个长度单位,一条线段,它的1/4等等。 三年级初学分数时,教师都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观察、归纳、概括,形成对1/4的一个准确的判断。事实上,五年级下册,我们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就会发现,学生对“把一个饼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每人分得这个饼的四分之一” 时,是带着一定的知识经验再次学习。

三、两节展示课共同的亮点

1.认真研读教材,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理念的基本物化形式。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价值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或者答案,其意义更在于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并且体会应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选择适宜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策略”的原意计策与谋略。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计策与谋略。具体表现为对问题的理解,对解决问题方法、手段的思考和选择运用。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新颖的问题需要策略,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又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结合两节课谈谈解决问题的策略:

许华红校长的设计中:通过研读教材,先进行了复习铺垫,创设了两个问题情景, 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积极思考,要求问题,必须知道两个有关系的条件(也就是相关联的条件),这样为新课学习“从条件出发”埋下了伏笔。

徐春芳老师的新课导入,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

通过猜一猜活动,使学生主动运用整数除法的知识与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在 比较中发现要求每人分得的块数其方法是用饼的块数除以平均分的人数,也就是数量关系式相同,为新知的学习作好准备。

2.以“关系”为纽带,关注“三会”核心素养

两位教师都能依据新课标理念,尝试让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从例题呈现的信息,到变式练习,拓展练习,教师都是聚焦数学本质,借助学习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地思考,多元表达,把新课标的理念贯穿始终。

(1)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许华红校长通过例题1的尝试学习,到变式练习,以关系为纽带,先扶再放,引导学生从条件出发,有序进行思考,完整地把解决问题的过程表达出来。

教材例题的2个问题,许校长进行了重新整合,教材上“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第五天呢?许校长采用了第一个问题,在后面的变式练习中,出示了求“第五天摘了多少个?”(例题是加法、变式题变为减法)进行了分散设计,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从文字摘录、到列表整理信息、列式计算,再结合右边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从而厘清第五天与前面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的个数关系。

(2)徐春芳老师新课展开中,通过三个活动,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在真实情景分饼问题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当发现“不能一整块一整块平均分”,引出思考,组织学生主动探究。借助直观的分饼操作,采用数形结合的形式,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感受分出新的计数单位的意义与价值。

这三次分饼活动,层层推进,把操作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把操作与思维进阶结合起来,凸显新课标所倡导的“计数单位”,以计数单位为载体,沟通整数除法与分数除法的联系。从而感悟理解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商的算理,在数与运算的对接中发现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许校长课堂最后的练习环节,还出示了教材73页的第5题,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根据条件,进行估计,猜想。从第几个正方形开始就画不下了(从加法、减法、乘法……)。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不难看到,课堂上,教师以核心问题来导引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利于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学科关键能力的提高。

(4)课堂上如何实现认知的突围和生长?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同化和顺应。学生学习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是概念同化的过程,而学习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则要经历概念顺应的过程。

(5)今天学习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中,徐老师一开始还是借助直观形象的操作,开展小组活动,帮助学生来理解。从分一个饼,到分3个饼,再把3个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操作要求逐步提高。从具体的的实物,到头脑中来“分一分”,学生通过方法的迁移、主动与已有知识经验、问题解决经验、活动经验产生联结,再一次经历“先分出计数单位,再等价转换后将计数单位的个位平均分”的过程,理解3÷5=3/5(块)的算理,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感受运算的一致性。通过观察、比较,在数与运算的对接中感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模型,发展了学生的模型意识。

3.加强回顾梳理,体现“结构化”特征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解决问题的策略”编排时,都精心安排了“回顾反思的环节”。许校长在回顾梳理环节时, 注重让学生自觉回顾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厘清从条想起,进一步体会策略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策略列解决问题能力。

(1)许校长引导学生回顾梳理: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积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也体现了结构化的特征。徐春芳老师在例题教学中的回顾反思以及课堂最后的梳理回顾,采用“观察比较”的方法。通过不同层次的观察比较,从数学问题到生活问题,从巩固模型到模型应用,促进了分數与除法的关系的理解,关注概念认识的整体性,在前后知识勾连中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2)通过结构化的板书,帮助学生自觉梳理,明确运算除得整数商也可以用分数来表征,形成对数的运算一致性认识,并为后续学习分数的其他知识埋下伏笔。

(3)郑毓信教授言:显然也不应唯一地去强调学生对于数学活动的参与,而是应当更加重视对这些数学活动教学涵义的分析,包括通过事后的总结与反恩。

四、名师的课堂对我们的教学有何启迪? 

1.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以“三会”为导向)

2.创设开放的探索空间(问题驱动、问题导学,先学后教……。精心设计好导学单、探究单、研学单、延学单等,丰富教学方式。)

3.要聚焦数学的学科本质(关注所学习的知识的本质,促进思维进阶,涵泳数学思想) 

4.教学设计要体现“结构化的特征”(既要了解所教教学内容的安排意图,又要了解与之内容相关联的内容,帮助学生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发展核心素养)

教案下载

课件下载

终审:默认主站管理员秦晓君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