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春雷(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化学:《盐类的水解——探秘泡沫灭火器的工作原理》
简介:
葛春雷,男,2020年6月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2022年8月,重新走进母校梁丰,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行走在梁丰路上,感谢领导的支持和鼓励,感恩恩师和备课组同事们的引领和指点。我积极参加各级教育研究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并做好听课记录,及时评议反馈。踊跃承担教研任务,认真撰写教后总结反思和阶段性教学总结,编制了适合学生的各类试卷。此外,我还参加2023年张家港市三年内青年教师“三年过三关”基本功比赛(高中化学)并获得一等奖。在梁丰这片沃土上,我愿竭尽所能,与我的学生们共同成长!
点评:
基于真实情境 让学习自然发生
梁丰高级中学 杜娟
教育改革不断推进,课堂教学也在不断改变和转型,而所有的课堂教学要素的变革,都是朝着“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终极目标迈进的。新时期的化学课堂转型势在必行,基于真实情境下实际问题解决的化学课堂就是在真实的生活、生产情境下,设计有探究价值的实际问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实验探究、交流对话等活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以实际问题的逐步解决为主线构建课堂,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本节课的教学策略中指出:通过对水解平衡存在的证明及平衡移动的分析,形成并发展学生的微粒观、平衡观和守恒观;在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时,注意实验前的分析预测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解释,对假设预测、实验方案、实验结论进行完整论证,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系统思维能力,并罗列了一些情境建议:强调真实情境的创设、实验探究以及应用,并给出了不同盐溶液的酸碱性、泡沫灭火器等情境素材建议。
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本节课围绕泡沫灭火器的工作原理这一真实情境主线,将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设计,围绕硫酸铝为什么可以和碳酸氢钠反应这一知识主线,深度分析溶液中存在的微观粒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盐类水解的定义、本质、规律、表征和应用几个方面层层推进,培养学生的思维及实践能力,沿着学生的认识发展线,让学习自然发生。
听了这节课,我有以下几个比较深的感受:
1.以“问题解决”促知识生成,关注学科知识建构
本节课以三个环节——“初识泡沫灭火器”、“认识盐类的水解”、“再识泡沫灭火器”和七个“问题解决”组成的问题串为教学主线,通过预设性和生成性问题的探究来引领课堂的持续推进,在师生共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结构化建构。
比如,本节课以模拟泡沫灭火器灭火的实验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反应产物的预测和传感仪的测定证实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自然引出环节一的系列问题:二氧化碳是怎么来的?什么溶液呈酸性?硫酸铝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导致溶液呈酸性?铝离子是如何引起水溶液酸碱性的变化的?葛老师将这些关键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牵引点,强化了证据推理和模型建构,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理解知识,发展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在“问题解决”中逐步推进,学生在问题的持续生成、驱动和解决中获得化学知识、化学思维和化学观念,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将微观过程可视化。顺势引入新知识、新概念、完善知识结构。
2.以“实验探究”促素养发展,关注学科观念形成
葛老师在实验方面进行钻研,对实验方案、仪器或装置进行改进。环节一中学生猜测泡沫灭火器灭火时产生了二氧化碳,葛老师随即用二氧化碳传感仪进行检测并将数据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在讨论是硫酸根还是铝离子使硫酸铝溶液呈酸性时引导学生做对比实验从而得出结论;后续引导学生通过测定不同种类盐溶液的酸碱性总结盐类水解的规律……这些实验探究活动凸显了化学学科的严谨,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学科观念以及“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3.以“真实情境”促教学开展,关注学科价值体现
“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一直是化学教学的基本方略。何种情境更有实效?从学生的已有认知中挖掘、从学生的身边事件中挖掘,从与知识契合处挖掘。创设情境的目的是针对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真实的学习场,教学围绕情境展开,有价值的情境具有全程性、真实性、开放性。这样的情境会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学习的内容变得生活化、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就会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理解知识的价值,也凸显了化学学科的价值。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选取泡沫灭火器的工作原理为情境素材,探究盐类水溶液呈现酸碱性的原因,将最核心的教学内容——盐类水解的本质、规律和应用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将知识进行重新建构,且能迁移到生活实际中,比如用氯化铵溶液除铁锈,用纯碱溶液除油污。可见基于真实情境下实际问题解决的化学课堂,在选择情境素材时,要注意情境素材最好是既来源于学生生活又高于生活,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让学生在看似平常的情境中探索和开发不平常的问题,在熟悉的生活常识与艰深的学科知识之间建立起根本性的关系,让学习自然发生。
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的变化带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逐步转向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学生学习兴趣高,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作为工作第二年的年轻教师,葛老师教学态度认真,肯钻研,课堂设计流畅,过渡自然,让我们看到了张家港化学教育的未来。
个人水平有限,如有不当,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