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首页|返回首页 欢迎来到 张家港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2023年课改展示月”专栏

庞敏(塘市小学)—科学:《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2-15 08:11:39 浏览次数: 【字体:

35e9c261f7ff45e0a00c2a30f9cc4bd8.jpg

简介:

庞敏,任教科学学科,从教六年来,努力进取是她的人生信条,爱岗敬业是她最大的追求。努力走进学生心灵,用兴趣为孩子插上学习的翅膀,带领孩子们在知识的王国里徜徉,让平凡的课堂发挥非凡的力量。个人教育格言: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点评:

趣理相融,做思共生

万红小学    潘霞

《运动和力》单元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本单元指向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学生将认识物体的运动与其作用力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改变物体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要有力的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不同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也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产生的能量也不同,能量还会以各种形式存在。《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是《运动和力》单元的第3课,本课的主要任务:认识弹力,用弹力作动力驱动小车,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实则指向研究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引发学生对“运动和力”的思考和研究。

从今天的两堂课,我们能发现:两位老师都做到了

一、找准教学起点,营造趣味课堂。

我们认为:学习是情景式的,是个体的自我经验与外在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获得知识的对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本课教学充分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以学生的前概念为本课的教学起点。在学习开始时,龚老师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在让自制小火箭飞起来的活动中,自主关注到驱动小火箭运动起来的力,是由拉动橡皮筋产生的,初步感知弹力这一概念;庞老师则是在课伊始,通过“后羿射日”小游戏,学生通过“拉一拉橡皮筋”活动,引出弹力的概念,通过举例生活中使用弹力的物品,让学生感受到弹力在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两位老师不约而同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驱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出探究主题。为后续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选取结构性实验材料,让学习自然发生。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的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本课主要涉及两大探究活动,也是本课2个核心问题:1.让小车运动起来。2.让小车运动得更远。龚老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思维,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龚老师对小车的改进,充分体现了她的教学智慧,意识到小车自重轻容易打滑这一问题后,龚老师对小车进行了钩码配重,在试教过程中发现,配重后虽然解决了打滑的问题,随之又迎来了新的问题,如再认识小车结构过程中,有同学把钩码作为小车结构的一部分,再如后续研究“如何让小车运动得更远”这一问题时,学生会将目光聚焦到增减小车重量上,但是小车减重后又会回到一开始打滑的问题上,因为受课堂时间限制,龚老师就没在此问题上绕圈,而是安装了自制车厢,车厢的设计不仅使得小车更美观,而且挡住了钩码,很好地解决了由于钩码配重后带来的上述问题,更巧妙的是无形中解决了小车的运动方向,无需再人为规定车头和车尾,学生拿到材料后就自然想办法让小车向前运动。

庞老师同样采用任务驱动,让小车运动起来,学生在尝试地过程中感受到力的大小、方向不同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也不同。从而认识到小车运动方向与橡皮筋缠绕方向有关。此外,庞老师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四年级学生认知思维及动手能力的特点,提前做了充分准备,在数据整理环节,庞老师提前准备了计算工具,帮助四年级学生有效处理数据,减去了因计算影响课堂进度的问题。

三、对话课堂,让师生成为“成长共同体”。

庞老师通过提问“怎么算一圈呢”“怎么样比较它们行驶的距离呢”等系列问题……与学生之间构建起简单的对话模式,师生通过对话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对教学而言,这就意味着互动与参与,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轻松愉快的对话中,学生明确了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四、借助可视化图像建构概念。

可视化图像资料作为论证的主要依据,对引导学生开展论证具有关键作用。可以说,科学课堂中的论证的过程就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构建科学概念的极好时机。基于实验数据可视,分析推理明晰概念(规律),通过实验、观察等探究活动,学生收集到诸多的实验数据,对数据的处理亦是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好时机。若不进行加工整理,数据往往是凌乱无序的,会给予交流研讨的有效推进带来阻碍。

我们不仅可以对抽象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统计示意图,如柱状图、折线图等,而今天两位老师又一次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点阵式”图式这一可视化数据呈现方式,让学生对数据结果一目了然。庞老师简化了记录单,利用希沃白板中克隆功能,优化了班级记录单的汇总方式,龚老师让每组的数据结果以贴圆片的方式呈现在黑板上,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这种利用“点阵式”图式呈现方式,学生不仅能对自己小组的数据进行分析,初步形成小组内共识,还能对照全班数据进行推理,基于所得“大数据”进行交流研讨,最终建构科学概念,理解科学原理。从而得出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弹力大小及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思维递进发展。

可视化方式的发展一直伴随着教学的发展,恰当的、有益的策略对学生而言就是合适的、好用的。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基于可视化教学拓宽课堂交流研讨的宽度,提高交流研讨的高度,加强交流研讨的深度,为最终有效建构科学概念而努力。

教案下载

课件下载

终审:投稿审核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