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首页|返回首页 欢迎来到 张家港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2022课改展示月”专栏

朱军(张家港市第二中学)-语文:《故乡》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2-13 19:06:26 浏览次数: 【字体:

53c2dc3e202e4f998a16477a1d4a9a38.JPG

  简介:

  张家港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兼党总支书记,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张家港市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他推出“责任课堂”、开展“责任团队”建设,为每一位“特需”师生提供“一人一案”,擦亮“新青研”师训品牌,为教师提供菜单化、个性化、精品化的进阶培训。

  点评:

“新课标”视域下语文教学如何发展学生素养

东渡实验学校  陈芳

今天,听了朱军校长和沙丽卫校长的两节语文课,我认为这两节课都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也都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他们的课堂,都凸显了“素养本位”。

新课标五大课程理念的第一点是“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而核心素养是学生植根于原有的文化、知识和信念体系中的心智模式与行动能力,唯有学生充分发挥自我主体作用,展开自主认知建构,素养才得以形成。今天,在两位校长的课堂上,我们都看到了学生蓬蓬勃勃的生命成长。朱校长的课堂上,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丰富多彩的言语实践活动情境——研读闰土,又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并分享交流学习成果。学

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细致品读闰土语言,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出思辨的火花,教师适时点拨,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沙校长的课堂上,老师设置三个任务:细读识猫、以猫识人、思读识理。师生始终以这些问题为导向来进行研讨、交流、探究、碰撞、感悟。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和启发下,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言语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得得以提升。

而传统的课堂,我们更多看到的是虚假的参与者或学习的边缘人。今天的课堂上,我们看见的是“人的成长”。这是发展学生素养的第一点表现。

二、他们的课堂,都注重“知识整合”。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要突出内容的时代性,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新发展,体现学习资源的新变化。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两位校长执教的文章《故乡》和《猫》,是经典名篇。名篇,也就意味着可以鉴赏的内容很多,也意味着执教的老师也会很多。那如何上出属于你的精彩?这很考量执教者的智慧。朱校长和沙校长都很智慧,他们都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切口进行深度学习。如朱校的“省略号背后的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沙校的“我们一家对猫的感情”,这小切口的背后,蕴藏的是“知识整合”的大命题。如何在原子化知识情境下,教师和学生能够淡定从容地自主合作探究,而非匆匆忙忙、浮光掠影地完成所谓的任务?两位校长的课堂,做了很好的示范。他们的教学设计,不仅消除了知识间的重复,减少了知识的单位数量,提供了更加宽裕的时间,更是培养学生以内在心智运作作为动力,整合多层次、多向度的认知图式,实现了内在心智模式的构建。这是发展学生素养的第二点表现。

 三、他们的课堂,都注重“学科实践”。

“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作为义务教育课程建设的五个基本原则之一,不仅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更是对“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具体回答,为进一步优化学校育人蓝图、确立学校育人方式,提供了更加精准的定位和导航。

朱校长课堂,从研读闰土到探究主旨,再到微视频剧本创作,这样的课堂架构,是完全符合小说文本特点的,且能培养学生个性创造特点;沙校长的课堂,如“评选演说家”,通过演说来走进作品、走进作者,可谓匠心独运。所以说,两位校长的课都以学科实践作为新的创生点与连接点,勾连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方式,引导学生在参与学科实践的过程中使用学科知识,重建知识的情境特征,实现知识的实践意义,进而彰显知识的个人价值,最终以“做中学”回应并达成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这是发展学生素养的第三点表现。

其实,我们两位校长课堂上呈现的优秀教学品质还有很多,因时间关系就不一一列举。今天只是就听课学习之后,围绕“‘新课标’视域下语文教学如何发展学生素养”谈一点真实的感想与肤浅的思考。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教案下载

课件下载

终审:默认主站管理员秦晓君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