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利洪(张家港市第六中学)-化学《探秘盐汽水》
简介:
潘利洪,1996年7月毕业于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教育专业,理学学士,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学位。秉承化学“一个贯穿始终的线索、一个眼前一亮的引入、一个印象深刻的实验、一个颇具挑战的任务、一个充满激情的氛围、一个不入俗套的结尾”的“六一.活力课堂”标准,开设苏州市级及张家港市级公开课、优质课二十余节,参加中学化学教师解题竞赛、苏州市评优课获苏州市二等奖、张家港市一等奖。教学格言:甘为人梯,助代代学子登高处;愿化风云,载只只雄鹰搏长空。
点评:
组织单元教学 形成教学范式 “明”“暗”双线复习
暨阳湖实验学校 俞健
单元复习课作为初中化学常见的课型,具有巩固知识、提高学科能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但一线教师经常的模式是“摁下快进键的知识陈述-海量习题练习-纠错答疑”,学生在机械重复中失去学习兴趣,学科能力得不到提升,化学核心素养更无从谈起。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构成物质的奥秘》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实现对物质、对变化的认识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并基于微观认识去学习化学,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这节课潘老师从三方面给与会教师留下深刻印象。
重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单元
新课改倡导大单元教学,教师秉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因此,教学前要对化学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细致研究,重新划分教学单元,在组织单元教学内容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有关大概念的内容,依据大概念的获取确定教学的整体框架,合理调控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确定教学内容的优先次序。
该课以身边的盐汽水为例,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电解熔融态的氯化钠、计算氯化钠摄入是否超标等等,将微粒的性质、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元素、化学式的含义及其计算等相关知识镶嵌其中。
建立情景创设-问题导学-活动贯穿-知识建构-能力提升-素养养成教学范式
以品尝盐汽水钠在氯气中燃烧、电解熔融的氯化钠探秘氯化钠溶于水、检测水与食盐水的导电性、定量计算盐汽水、配置盐汽水为情景,设置了分子原子离子以及溶解、反应等微观本质问题链,穿插了学生搭建模型、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小组合作等活动,把微粒特别是离子的知识建立了网络,力争使学生养成宏微符三重表征、定性定量研究物质的思路,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
“明”“暗”双线复习知识建构观念
化学教学以具体的化学知识为“明线”,以内隐于知识体系的学科观念为“暗线”,“明线”的功能在于理清知识关系、建构知识网络,“暗线”的价值在于领悟思想方法、把握学科本质。
本节课的明线就是: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转化关系,溶解微观本质、化学式的书写与含义、计算等等。暗线就是化学基本观念:如微粒观、宏微符三重表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