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南苑幼儿园)—数学:《切一切》
简介:
徐华,张家港市南苑幼儿园副园长,张家港市学科带头人,从教十六年来,坚守“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进取,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人格魅力,呵护着孩子的求知和探索欲望,让每一个孩子都绽放属于自己的独特色彩。个人教育格言:蹲下身和孩子一起成长!
点评:
“有意义”的集体教学之我见
张家港市凤凰中心幼儿园 杨丽娟
今天上午的四个活动,都是集体教学,两个语言活动,两个数学活动。
那么,在全省大力开展课程游戏化的大背景之下,我们都提倡幼儿的自主游戏活动。大家都认为游戏,才是最适宜幼儿的活动形式。大家都知道,幼儿时期的孩子,个体差异大,同一个班级内的幼儿最大的可能会相差接近一岁,三四岁的儿童如果相差一岁,其发展水平会差异很大,很难找到一个适应所有幼儿的教学内容,因此集体教学活动对于很多儿童来说,或落后于他们的发展,或远超他们的发展,都是无效的。
那么集体教学活动有没有必要存在呢?我个人认为还是有必要的。第一,中大班的孩子,随着他们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交往能力的提升,孩子们在生活、游戏中发生的问题会增多。这样的背景下,集体教学的模式,可以就儿童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得出一致性的意见,能够提高学习效率;第二,正是在这种同时解决相同问题的前提下,教师能够通过幼儿之间的横向比较,迅速了解幼儿在某些方面的发展状态。第三,它有助于教师专业技能的成长。可以说,上课能集中体现教师多种专业技能,比如观察、提问、师幼互动等技能,教师在上课时习得的教学技能完全可能转化为平时各种活动中的专业行为。第四,从幼小衔接的角度来讲,集体教学模式是小学常用的模式,可以让儿童初步感受共同学习的氛围。
华爱华教授说过,集体教学的价值不可替代,关键是让其有意义。那么,从今天的四个集体教学活动,我们来聊一聊如何让集体教学“有意义”。
一是教学准备的“备幼”与“备材”。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备课时,一定会既“备幼儿”又“备教材”。而且把“备幼儿”看得比“备教材”更加重要。因为了解了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上让儿童“跳一跳”摘到更高处的果子。今天这四位名师,虽然不是在实验幼儿园的带班老师,但是他们早就提前与班级老师沟通过,详细了解了该班幼儿的相关经验,也深入班级与幼儿互动,对幼儿的经验了然于胸。邹海萍老师执教的《皮肤国的大麻烦》,她与班级的孩子们互动之后发现关于皮肤被晒伤的经验有多有少,因此,对集体教学的内容也作了多次调整。朱晓燕老师的《好消息、坏消息》,朱老师与孩子们对话之后发现,有大部分孩子是认识汉字的,这个经验对于绘本集体阅读来说,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面是他们可以根据文字来感知绘本内容,弊端是孩子缺少了对画面的仔细观察和想象,还有,孩子对好与坏的认知很单一,并且不会切换角度去看事物,这也就给了这次集体教学一个目标空间——也就是让孩子们知道看待事物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世界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徐秋燕老师的《为小动物造房子》这个活动,在教学之前,徐老师也是通过观察自己幼儿园中班幼儿的建构游戏中的问题,再到实验幼儿园来了解这里的中班孩子在建构活动中的空间感,发现中班的孩子几乎很少会通过改变积木的摆放方式来增加或者降低高度。徐华老师的《切一切》活动,孩子们的已有经验是将圆形的东西二等分的办法,而将其他图形进行二等分的经验并不多。
总体来说,“备幼儿”的经验,才能发现最近发展区,了解哪些是幼儿还知道的,有哪些错误经验,我们才能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帮助幼儿建立连续的经验。
因此,集体教学的意义之一就是为幼儿建立连续的经验。
二是教学内容的“生成”与“生活”。
我们常常说,集体教学活动的内容要从游戏和生活中生成,生成的活动,才是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也是连续经验中重要的、具有整合意义的一环。两个数学活动,一个来自建构游戏,一个来自生活实际,两个语言活动,均来自于幼儿的生活。徐秋燕老师的数学活动《为小动物造房子》,是根据建构游戏生成的对积木特征的关注,是建构游戏连续经验中的提升与总结。这将为幼儿以后的建构游戏,增添更多关于空间向四周围拓展的可能性。徐华老师的数学活动,显然也是来自于生活。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将事物进行二等分,但是如何二等分,有些什么判定的依据?用怎样的方法来验证?这个活动让儿童学会了深入思考,通过思考、实践、检验的方法,建立科学的验证逻辑,为入小学学习数学打好基础。邹海萍老师的《皮肤国的大麻烦》以及朱晓燕老师的《好消息、坏消息》,或许与生成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孩子已有经验之上,探索发现新的经验,就是儿童兴趣所在。从今天上午的活动效果来看,也确实是孩子所喜欢的,每个孩子都很投入很专注。
因此,集体教学的意义之二,就是整合幼儿原有经验,提升新经验。
三是教学目标的“实际”与“实现”。
教学目标的制定,可以反应出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发展观。我们很多老师在制定目标时,常常自上而下地看待幼儿,认为孩子应该能发展到这样的程度,却极少思考,孩子可以到什么程度,如果达不到,是不是应该思考,是我们在判断实际上出了问题?还是根据已有经验制定的目标上出了问题呢?所以说目标很重要。从半天四个教学活动来看,四位老师的教学目标体现出了“实际”与“实效”。
首先是基于实际情况。刚才在讲教学准备的时候,我们发现今天执教的老师们除了备教材,更关注“备幼儿”,发现孩子在哪个发展水平上,根据《指南》目标进行判断,才能制定出基于实际的目标。先看两节语言活动,两位老师对《纲要》中幼儿语言领域的发展目标掌握非常到位,特别是对大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基本水平判断得十分正确。因此,他们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从绘本内容的感知,到绘本中词汇的把握以及句式的掌握,再到大胆、完整、连贯地表达。再看两节数学活动,一节是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另一个是生活中有用又有趣的数学,可以看出四位名师扎实的基本功,也是值得我学习的一方面。
其次,目标的制定是为了“实现”。适宜的目标才能够实现。今天看来,目标实现几乎是百分百的事。邹海萍老师的《皮肤国的大麻烦》,孩子们感知了皮肤对身体的重要作用,并且懂得了皮肤防晒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在活动中能自信大方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朱晓燕老师的《好消息坏消息》,她对孩子们的语言表达方式有明确的要求,比如让幼儿看8幅图之后来介绍,提出介绍的模式“我介绍的是第几幅,我觉得是……消息”,给孩子一个表达框架,让孩子清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逻辑性非常地强。如果我们每个老师与幼儿沟通的时候都能这样的话,那我们的孩子在表达方面,将来一定思路清晰、妙语连珠。徐秋燕老师《为小动物搭房子》的课,孩子们在观察与不断的操作中感知了积木的特征,并且亲自感受到了这些特征对搭建效果的影响。徐华老师的《分一分》活动中,孩子们一次又一次的操作,了解了二等分的概念,懂得了验证的方法。
以上四个教学活动,可以说目标是全部达成的。由此可以推断,老师们对于儿童实际经验的判断是准确的,制定的目标也是精准的。目标的制定也是以儿童为中心的,除了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更关注儿童的情绪情感,关注完整的儿童。 因此,集体教学的意义之三,就是获得新经验,提升成功感,培养完整儿童。
四是教学形式的“主体”与“主动”。
我们常说儿童是活动的主体,要激发他们主动活动的意识。《纲要》也指出,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儿童不能是被动接收的容器,而是积极跟老师和伙伴互动的主动的探索者。集体教学四个字中,集体是一种形式,而“教”与“学”孰轻孰重,一眼就能辨别。在课程游戏化的六个支架中,其中有一个就是建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要相信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让他们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中来获取经验。也说明,学的过程更重要,用怎样的方式支持儿童的学习,也是集体教学最重要的关注点。四节课,都体现了正确的儿童观,即幼儿主导,教师支持与助推,真正实现了儿童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儿童的主动学习。两节数学活动中,孩子们大多数时间在操作,《切一切》活动,让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操作中感知二等分,再进一步探索二等分的多种方法,并且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幼儿总结经验;《为小动物造房子》活动,幼儿先是自主造房子,发现幼儿在积木摆放方式方面的已有经验,为后面基于幼儿已有能力与经验造矮房子、高房子打下基础。在攻克难点“多出的三角形该怎么利用高度”时,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方法,并引导幼儿互相学习,引发同伴间经验互享。教师为幼儿的搭建建立支架,自身逐步退出,丰富了幼儿在物体空间翻转上的经验。《皮肤国的大麻烦》和《好消息、坏消息》两节语言活动,老师也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观察画面,运用自己的语言与画面联结,并且大胆连贯地表达对画面的理解。孩子始终在前面主动学习,教师则成为了幼儿活动的支持者与合作者。
因此,集体教学的意义之四,给予了教师一个践行正确儿童观、教学观的途径。
五是教学方法的“灵活”与“灵动”。
集体教学活动,因为有明确的目标,常会束缚教师的手脚。原来安排好的内容、教学方法,按部就班地走下去那还不要紧,一旦出现与预期不一样的情况,就会把很多新教师吓出一身冷汗。其实,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是常态,如果不是公开教学,是日常教学的话,我相信很多老师都会灵活调整,不会过于紧张。公开教学也一样,如果孩子们出现了不一样的预期,那我们不妨慢下脚步,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让教学目标有个“软着陆”的过程。这里就是一个教学机制是否“灵活”的问题了。不要把目标当成一个硬性指标,实现不了就是教学效果差。我们要把实现不了的目标,当成专业成长的契机,去研究它为什么实现不了?问题出现在哪里?思考是幼儿原有经验判断不对?还是目标或者方法的问题?这样我们才能在一次次的思考中,专业得到不断成长。今天四个活动的教学方法都比较适宜,内容也有一定的挑战性,孩子们始终乐在其中。四位老师的执教方式很灵活,与孩子们的互动非常生动、自然,既能帮助孩子总结经验,又能推动孩子向前跨步,我想,如果老师们一直坚持与孩子们这样互动,必定能培养出一批批灵动又聪慧的儿童。
因此,集体教学的意义之五,就是在集体教学有限的师幼互动中培养灵活教师与灵动儿童。
最后,我们期望,我们的老师有更多的儿童意识,并养成自觉思考的习惯:
“我的孩子在哪里?”“我要带孩子到哪里去?”“我将如何带他们去那里?”“我又如何证明孩子去了那里?”我们期望,教学的过程不再是简单演绎传统意义上的、围绕一个目标不断指令、鞭策幼儿攀登的过程;而是睿智地推动幼儿学习与发展,时而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与机会,坚信“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以上只是我的个人见解,说得不到位还请大家谅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