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冬浩(南苑幼儿园)—语言:《那是我的》
简介:
吴冬浩,幼儿园高级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二十多年的历练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共有三十多篇论文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和获奖,多次在省市级公开教学活动并获好评。筑梦路上,她许愿: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做幸福的教育人。
点评:
语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张家港市南苑幼儿园 朱卫华
每一次课堂教学展示月的集体展示,我想都是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本次的四个活动都是语言教学,其中三个是绘本阅读,一个儿歌教学。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优秀的绘本和儿歌中往往充满真善美,富有哲学意蕴,能够让幼儿在语言世界中发展思维能力。四位老师关注和重视儿童的天性,精心选择经典的绘本故事和儿歌作品开展赏读活动,并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价值和组织形式,让语言教学活动纵深发展。内容选择后,我们教师又该如何提升语言教学的艺术,如何多角度地挖掘语言教学的价值,使语言内容进一步拓展、教育活动更具游戏化,并吸取有价值的教育经验和策略,使教育教学活动能更好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进幼儿情感、认知、技能的全面发展。接下来我谈谈我对这四个活动的看法。
“打破”,要打破固有的集体教学活动时空的界限
活动可以“融通”,改变“割裂”的集体教学活动模式,关注运用幼儿的前期经验。比起“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绘本故事·.....”我们也可以将绘本导入与幼儿的前期经验铺势、一日生活相融合,与区域活动相联动,这样在开展集体教学时更能有重点的进行突出和引导,更体现集体教学的教育价值。正如在大班语言《那是我的》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前期语言区的绘本自主阅读,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阅读经验让幼儿对故事有自己初步的认知,然后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借由倒叙的方法,让孩子去猜测“那是我的”变成“那是我们的”去大胆讲述自己的想法及理由。幼儿的想象力不是先天就有的,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探究体验获得的,幼儿的探究体验越多,幼儿的想象力越丰富。活动中吴东浩老师结合片段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幼儿的图像概念和思维的连贯性得到进一步发展。
设疑,要优化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有效性
设疑就是让幼儿在欣赏故事之前,先直接认识故事的主要角色、场景和氛围。设疑,是教师从故事中摘取关键线索,推动幼儿对故事加以琢磨从而产生兴趣。
绘本《温暖的朋友》讲述了发生在大大熊和小小鸟这对朋友之间的故事。教师在活动中让幼儿结合画面内容猜测故事情节,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
教师通过直面与设疑,引发幼儿兴趣,开启思辨之旅。幼儿对未知的故事产生了期待:大大熊出去了好长时间都没有回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大大熊回到后,小小鸟又会怎么做呢?幼儿联系已有经验大胆分析、推断的思维过程。带着疑问,幼儿保持好奇与探究,进一步走向故事深处。观察与推理,支持幼儿获得经验。
“挑战”,要分析绘本核心价值点和生长点
挑战让幼儿获得有益或者新的经验,关注幼儿语言表达背后思维能力的发展。图形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是较为熟悉的,他们都有相关的认知经验,周洁老师截取绘本《阿嚏,耳朵飞走了》的部分内容,并关联了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借此引导幼儿展开丰富的联想。通过引导幼儿“自主观察一表述一梳理丰富”而不是按照原来的顺序按序解读,我想这样的挑战,是通过教师对这个绘本整体的分析与研究,找到了这个绘本的核心价值点展开教学的,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幼儿主动思考和探索的兴趣。
“体验”,要注重儿歌学习的游戏元素
儿歌作为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重要文学样式,儿歌内容简单形象,具有独特的韵律美和节奏美,能够在潜移默化的审美熏陶中启迪幼儿的心智,陶冶幼儿的性情,完善幼儿的品格,提高幼儿的文学接受能力。
儿歌的重要价值在于为幼儿提供当下完满的体验。在儿歌教学活动中,相比对儿歌的字词、句式、节奏、韵律等的学习,幼儿对儿歌纯真童趣内容的体验以及对其语言艺术美的感受才是儿歌教学活动的应然追求。
教师在设计儿歌教学活动环节时,老师往往容易基于孩子已有的经验和模式构思设计教学环节。一般都是设计以下几个环节:激发兴趣—完整倾听—分句分要素理解内容—幼儿表达或仿编—游戏。但今天的儿歌《一排小鸭子》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感受儿歌所呈现的情境美,体会儿歌所表达的快乐。教师把儿歌所呈现的情境进行体验前置,充分的尊重、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并寻找契合幼儿学习兴趣的儿歌游戏元素,如晒晒屁股、晒晒肩膀、伸伸脖子,把这些趣味元素贯穿于儿歌教学活动中。
儿歌中的游戏元素形式多样,可能是一句话、一样道具、一段音乐、一个动作等。契合的游戏元素可以将幼儿自然地代入儿歌蕴含的意境中,帮助幼儿更深入地理解儿歌内容。
教以共进、研以致远。在指南引领下,我们要立足儿童经验、追随儿童兴趣,从理论到实践,从思考到感悟,继续探寻语言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通过有效教学强化儿童立场,不断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只为助力幼儿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