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秋云(实验小学东校区)——语文:《四季之美》
简介:
殷秋云,张家港市语文教学能手,她曾获苏州市语文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苏州市整合课一等奖……她在语言文字中徜徉,在诗词歌赋中采撷,她让一个个黑色的方块字变得韵味十足。深入浅出的讲解,优雅从容的仪态,总是让学生对语文课堂流连忘返。学生眼中,她亦师亦友,谆谆教诲,如一泓清泉,荡涤着稚嫩的心田。
点评:
享受语文教学的独特之美
——义务教育五年级上册《22 四季之美》评课稿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吴灵燕
因为真切地经历了磨课的过程,是非常刻骨铭心的。结合两节课例,接下来我和大家分享一些学习心得吧。先说说两节课的“共性之美”:
一、两节语文都有课堂应有的“探究之美”
刚刚肖老师说到五年级的预习不是普通的字词句的预习,而是自主探究的预习。在媒体信息时代,怎么运用大数据是不是语文在生活中中的运用呢?语言文字运用在新媒介中表现出了新的特点,阅读的触角就有了更广的触摸。这样一种能力的培养,就应该在我们的日常,尤其是陌生的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这样一种文体更需要,这也为高效的课堂提供了基础。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其实在新媒体时代是有挑战,也是有机遇的,就是看我们老师怎么用,所以在预习这一块,不仅仅是放手让学生去做了这件事,而且他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你日常不去关注到这个信息是怎么去运用的,学生永远不会尝试着去搜集、去整理、去分享去运用。让学生关注生活,而且这样一种关注,他是通过运用现在的信息能力要去收集资料,去整理资料,最后要学会跟别人来分享资料,请问这是不是我们语文核心素养当中要求学生具备的语文素养?你看他今天在课堂上对于学习单在课堂信息交流的时候,她是分层指导的,你关注他社会地位,你关注了她的性别,你关注了她的官职,你关注到她什么,关注她的作品是不是?学生慢慢的,如果是你经过一次两次三次这样的一种指导,他就很清楚的知道我怎么去搜集整理整合发布我的信息,这就是一种日常的训练。而且我们看到有了这样的一个基础以后,学生在投入学习的时候,他课堂上的投入度完全不一样的,也就是他说的孩子有话说,一开始在写的时候孩子没话写,怎么办?我说你必须给他一个梯子,让他能够在够不着的时候让他有所支架有支撑。所以你看肖很聪明,特别钻研,想到了课前画一画,这样一个环节特别的好,而且是从情感上和文化上都特别的贴近了原文的作者,让阅读的触角就有了更广的触摸。
你再来看他课上还有一个关于“晕”,它的运用,不是查资料了,是给资料,但即便是给资料,你有没有发现他也充满了思维的挑战含量,让学生去探究:你觉得在这段日常的运用当中到底是用哪一个?这里面的辨识度非常高,让学生去想,其实你让他找资料和你给资料,她同样让学生去在探究,所以这样一种细节,我觉得特别在课堂上应该值得我们老师去学习的。
同样第二节,殷老师的课前预习单,基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来解决这种真实的问题,他就很有成就感。带着思考,带着真实的问题进入课堂。所以整个课堂上我们就看到学生在探讨,学生在研究,学生在表达,老师在不断的激励,点拨当中,他呈现出了一种孩子能发现会发现的一种惊喜。学生也正是在真实的情境当中,通过亲自的探究和实践,提升学科的核心能力,比如说刚才讲到了查找积累整理整合信息的能力,比如说比较归纳判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这就是我们语文的一种美。
二、因材施教的语文课堂具备了“真实之美”
大家看到两个老师来自不同的学校,而且今天是借班上课,不同的孩子起点不一样,环境不一样,这对老师是一个挑战,尤其是我要求他们不要按部就班,一开始试上的时候,肖老师特别顺的按照1234走的可顺了,但是没有放开的课堂,你就不是真实的学生被你框死的。但是开发的课堂对老师是个极大的挑战,如果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设计,那会顺风顺水,但今天两节课的设计,都是基于学情的开放设计,我们都要为两位老师的“真实”鼓掌。
今天的两节课,两位老师教学设计的起点,力图凸显不仅看到共性的五年级的学生应有的起点,也看到“这个班级”以及这个课堂里的“每一个”,所以在后面的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就有的放矢地通过“小组讨论、个体分享”的形式,让每个孩子都学有所获,在不同的层面上得到能力的提升。
昨天晚上肖老师发给我的教案,清晰地标注了“第八稿”,殷老师光试上都不下5次了,每一次会放开一点点,直至今天“豁出去了”的洒脱与投入。真实的课堂就要求老师要“看得见”每一个学生,教学的起点要“基于每一个学生”,活动的设计和推进要“帮助每一个学生”。因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两位老师教学设计苦心:
首先是自主预习单,预习的题目设计也关注到个体,如“学有余力”的孩子有拓展选做,“学力一般”的孩子有“规定动作”,“ 学力不足”的孩子完成“基础建设”。并利用学生的预习单,在课堂上给予反馈和指导,真正帮助每一个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是课堂上的任务板块都是有这样的一个层次性。比如说一开始殷老师在讲三个“夜”的场景,然后迁移到练习说一说荷塘的时候,第一层次老师领着你们说一说,第二层次小组讨论来说一说,第三层次合作着完成小组的写,为后面的独立写做铺垫。所以这样一种放手让学生能够在练习当中到生长。在这里面殷老师在最终环节学生写不出来的时候,其实在第一层次老师带领着的时候,要再加点火候:同一个场景,同样的夜晚三个场景,这里面还要再点拨清楚一点,包括在示范荷塘的时候,让学生观察有哪些事物组合,让他们知道在同一场景中我可以选择不同的事物来用连接词表达,比如说荷塘就可以是碧绿的荷叶固然美,几株盛放的荷花在风中摇曳也是别有韵味。即便是含苞待放婷婷玉立的花苞也,也吸引了蜻蜓的驻足。
再比如说秋天收割的稻田是一种状态,你可以从沉甸甸的稻子到稻浪,稻收割完以后,即便是留在田上的稻茬,也是有丰收的喜悦。所以像这样一种预设还是有层次推进的。但是今天我们也是看到了两个老师把这种真实的状态展现给大家的时候,也留给我们探讨的余地和空间。在开放的课堂上遇到学生卡壳的时候,老师就是鼓励孩子你要带着问题去读,去发现内容和表达上的特点。
所以我们从两个老师的教学起点,就可以看到他们力图凸显的不仅是看到班级的共性,还看到学生他的个性,关注到每一个所以在课堂学习的设计当中,刚刚我们肖老师讲,他本来准备跟你们交流小组的板块,她提前可花功夫了,是引导怎么小组学习。在此我非常推荐大家去看佐藤学的《学校改革——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特别好读68页很薄,你有时间把它看完的,你可以去看这本书为什么要推动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它不仅仅是小组学习这么简单,他会告诉你包括怎么来让一个班级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老师是什么样一个角色和定位,你小组里面怎么样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你每一个成员是怎样一个定位,真正的帮助你看到每一个孩子的生长,让你的课堂真正的是服务于学生的生长。
三、充满创造性的语文课堂具备了“成长之美”
在讲这个共性特点之前,我还要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就是张华教授在《让学生创造着长大——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核心理念解析》一书。这本书是我们特级教师何建军推荐给我们的,昨天我还在认真学习,这是关于新课标解析最清晰又接地气的一本书。其中中关于“超越双基,走向素养教育”章节中就有说要将“知识创造过程变成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一百多年前杜威倡导“做中学”依然闪耀着时代精神的光芒,如今“创中学”的潮流正席卷整个世界。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当你感动于学生的滔滔不绝的口头交流,你有没有伤心欲绝在他们写作的抓耳挠腮上?我发现教改这么多年,老师尊重学生了,鼓励个性化的表达了,但都是“说过就算”,而当提笔来写时,依旧茫然不知所措。
尤其是你看我们现在课改让学生要有更多的时间去体育活动,一下课我们就鼓励他课间10分钟,更要求高效课堂,你的课堂就是让学生会用的,你的语文的作业,你的习作就是让他在课堂上能够完成的,高年级这种片段训练在课堂上必须要有所以第一课时是简单的动态的去写,而第二课时你看是指向语言,更深表达的是什么?情感的推进是连词的运用,连词的应用是特别难的。所以这一点要抓不抓学生怎么会怎么能感受到?如果你觉得难就放弃了,他永远都学不会。所以在这里我又要向大家推荐一位写作高人,虽然他的课有争议,因为他的课都是指向写作课,当然我们要取它的平衡点——管建刚老师,吴江特级教师,他所说的写作课堂三部曲,第一环节:检查预习。第二环节:朗读理解。第三环节:指向写作。干脆明了,非常高效。
如果仅仅体会,你进行一个对比实验,看看写的时候学生能不能用上。我们每个老师在解读这篇文章时,都能感受到它在语言和情感的表达上具有独特之“美”。但是仅仅是体会到这些是不够的。大家可以看到两位老师的课堂,都在让学生朗读中品味体悟,同时也在练习朗读的表达,在写作方法的揣摩中尝试着自由表达和特殊语句的仿写运用。这就是“创中学”!
今天这两堂都是阅读课,但是课指向的核心就是写。如果学生读书的时候都能去琢磨作者巧妙在哪里、故意在哪里的话,他的阅读就发生了变化。因为理解能力对小学来讲也不是复杂的事情,就是四个能力:概括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的能力;抓关键句关键词的能力;联系生活谈感受的能力。如果有第五项能力的话,那就是读懂言外之意的能力。小学就是这五项能力。这几项能力随着我们老师的重视,发展是正向生长的。但是五年级的学生,更需要指向朗读(默读)和写作。
表达的奥秘,理论上来讲,每一篇课文都有它表达的奥秘,实际的操作当中,你不一定每一堂课都要把它挖出来。如果一个学期有十篇课文,十篇课文表达的奥秘揪出来了,学生发现还有这样的阅读方式、阅读思维,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阅读有两种思维,一种“写了什么”的思维,一种“怎么写”的阅读思维。“写了什么”的阅读思维非常重要,“写了什么”的阅读思维是通用性阅读思维,因此它很重要,是所有学科都要的。但语文课的专业体现,那就是“怎么写”的阅读思维。第一节课时两位老师都关注“写了什么”,第二节课殷老师更明确地引导学生去琢磨“怎么写”,培养学生“怎么写”的阅读思维。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今天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它是很明显的,第一个是抓内容,关注一点指向的是写第二课是从复习进来以后马上进入写的这样一个过程,从语言和情感上不仅是让他觉得课文美,老师更引导学生去发现、练习怎么来表达这个美。
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导、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写了一篇文章《写作的意义》,刊发在《小学语文》(2023.3),又转载在核心期刊《小学语文教与学》(2023.9)上,他说:
语文水平是与写作能力密不可分的。正是通过写作实践,学生才可能深切地感悟课文的文章之法、文章之道。没有写作,语文学习大概永远只能停滞于浮表。
语文水平的最终体现,又回到了写作上。从某种意义讲,学习与我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对语文水平的检验,几乎是唯一的检验。对于中小学而言,语文——作文,作文——语文,是一个永远的相辅相成的过程。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经说,“美是物与心的融合。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这里物理不是一门学科,有物、有理,其实就是内容、道理、思维等的统一,今天两位老师的课,紧紧抓住课题“四季之美”的“美”做文章,帮助学生体会课文到底美在何处,体悟作者如何表达出“美”的。所以我说这个课享受语文教学的美,你细细的去品,会觉得很有探究的这种意蕴,永远没有尽头。
最后还是回到享受语文教学的美好过程。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成为美的使者,从文本到生活,从读者到作者实现输入到输出,欣赏美到创造美的飞跃。希望我们在追求语文教学美好的路程上携手共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