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首页|返回首页 欢迎来到 张家港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2022课改展示月”专栏

强燕(城北小学 )-道德与法治:《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2-16 15:51:36 浏览次数: 【字体:

29d73abf44d04eb69b19f2198084a70f.JPG

强燕,中共党员,中小学高级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张家港市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她致力于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探索“创设情景法”、“ 活动生活化”、“实践体验法”等适合小学生的多元化的思政教学规律。曾获苏州市品德评优课一等奖,曾作为组长或核心组成员,参与了多个省级课题、苏州市级课题的研究,陆续有45篇文章在省级刊物发表。

点评:

掌好目标舵,用对方法桨,思政教学扬帆远航——听强燕校长《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一课有感

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 宋陈红

强燕校长执教的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10课《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第一课时“‘从白色污染’说起”,始于对《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基于对教材文本的深入研读,立于对以生为本的厚读,教学目标定位合理准确,教学方法形式多样,教学效果显著。

一、教学目标掌好舵,课堂教学好扬帆

布鲁姆说:“有效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师教学活动的方向,制约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水平。道德与法治教学成功的首要条件是要有一个明确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在教学目标中获得和谐统一。

课前,我学习了一下强校的教案。她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两点:1.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塑料制品的特点,学会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塑料:既认识到塑料性能佳,在生活中广泛使用;又认识到塑料垃圾会产生白色污染,探究其原因。2.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增强环保意识,能从自身做起,践行“减塑”行为。看到这个教学目标,大家就知道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是非常准确的。

1.目标定位,始于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于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始正式施行,新课标强调: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强化课程设计的整体性。这里“我与自然”的关系就要求学生了解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面对自然,我们必须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形成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意识,科学合理地改造自然,保持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践行可持续的、绿色的生活方式。强校长今天执教的《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的目标就是在准确理解课程依据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价值规范的基础上,紧扣环保主题而制定的。

2.目标定位,基于对教材文本的深入研读

《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是统编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的第一课。仔细阅读教材,不难发现本单元承接低年级“认识并懂得节约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资源,有保护环境意识,学习有创意生活”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环境污染问题入手,关注垃圾的再利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绿色生活的意识和绿色的生活方式。而本课作为单元起始课由两个板块组成:“从‘白色污染’说起”和“环境污染大搜索”。强校长教学的是第一课时“从‘白色污染’说起”,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仅基于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还结合了教材的单元目标,引导学生从环境污染问题入手,关注垃圾的再利用,倡导学生过低碳、绿色的生活,体现从知到行的递进过程。

3.目标定位,立于对以生为本的厚读

“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是确定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的最根本要求。即使贯彻同一课程标准,使用相同的教材,但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也应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大家从课堂呈现的几个调查数据表就可以得知,本节课老师是提前做足了功课的:课前老师调查了解了学生家庭塑料用品的使用情况,塑料垃圾主要的产生来源等等。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立于学生的学情而制定的。

正是始于对《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基于对教材文本的深入研读,立于对以生为本的厚读,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位合理准确,为课堂教学明确了方向。教学时,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先是通过挖掘生活素材、探究感受,激活学生自我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知生活中塑料制品应用广泛、性能优的特点;接着,通过小组研学、交流思辨,了解塑料污染危害大,能辩证看待塑料的“功”与“过”;最后又通过小组讨论、减塑延学,开展“争做‘减塑’绿色使者”的活动,在实践体验中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有了目标的指引,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让课堂教学更精彩、更高效。

二、教学方法形式多,思政教学好远航

1.挖掘生活素材,在生活化活动中提升道德品质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道德源自生活,人在道德发展中所需的道德

认知、道德情感、道德判断都不是凭空构建出来的,都是基于生活的需要,在生活中形成的。人的道德学习必须基于生活,道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强校长在这节课中遵循生活教育理论,挖掘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在生活化活动中感悟道德真滴,提升道德品质。本课中,她采取唤醒生活、分享生活、分析生活以及反思生活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理解塑料的“功”与“过”,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塑料。例如,在认识身边塑料,了解塑料的特性这两个环节,教师首先结合“双十一”网购热点话题,带了一个快递包裹作为第一次和同学们上课的礼物,让学生现场拆快递,学生在拆快递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些礼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塑料制品,拆好的快递还产生了塑料垃圾。这些生活中真实场景的呈现,唤醒了学生的生活记忆,缩小了学生认知与课本知识的距离,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的欲望。其次,在生活情境的感染下,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由教室到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发现塑料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用途非常的广泛。在这里,我们看到学生一双双高举的小手,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课堂氛围是活跃的,因为问题来源于生活,他们有物可讲,有话可说。再次,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前游戏时老师赠送的塑料小礼物,小组探究、分析塑料的性能,帮助学生理解塑料制品具有防腐、隔电、防水、美观、轻便等特点。最后,通过归纳与总结,学生知道了塑料制品具有应用广泛、性能优的特点,将学生的感性认知和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高度。以生活素材作为讲授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载体,丰富了育人视角与教育手段,使原本枯燥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变得鲜活、生动。

2.开展小组合作,在探究学习中提高学习能力

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合作能力不仅成为学习中的必备能力,也是学生生活和将来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造合作交流的氛围,能激发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学习的动力,小组内互帮互助,在智慧的碰撞下开阔视野和收获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和素养。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以学生为中心打造探究式课堂是加快立德树人教育思想课堂快速融入,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教学途径。

本课中无论是一开始的了解塑料性能还是后面的面对塑料垃圾应该怎么做,教师都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如,在了解塑料制品的性能时,教师通过课前精心准备的给每个小组赠送的礼物,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平台。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拍一拍”“比一比”等探究方式,鼓励每个学生都动手实验、积极讨论,自主探究塑料制品的性能。在这个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环节中,大家认真观察实验中所使用的物品,大胆进行尝试后再与同伴进行小组讨论,与任课教师和全体同学一起分享有关实验的体验和收获。探究实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了乐趣,合作无处不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分析后水到渠成地形成了自己对塑料性能的认识,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丰富了课堂体验,深化了学生思想认知,真正达到了在课堂中善用合作探究,做中学、学中悟的预期目标。

3.丰富实践体验,在课后延学中促进了知行合一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给教师的教学

建议第4条提到: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强调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课外联结,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配合。

不断增强小学生的环保意识不是简单的口号,也不只是写在教学设计上的目标,在本节课的最后导行环节,强校长设计了一个“减塑”延学活动,要求学生课后和家人宣讲今天课上学到的环保知识,共同制定家庭“减塑”方案,进行21天“减塑”环保行动打卡,用实际行动为地球妈妈“减负”,争做一名绿色小卫士。通过这样的课后延学活动,让学生的课内学习得以走进现实生活,在课堂教学中积累的所思、所得得以巩固和深化,有效地把知识转变为生活实践过程中的所做、所为。

小学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如果我们每一位思政教师都能在课堂教学中掌好目标舵,用对方法桨,相信我们的思政教学一定能够扬帆远航。

以上仅是我个人学习的一点收获,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教案下载

课件下载

终审:默认主站管理员秦晓君
分享到:
【打印正文】